金沙游戏

首页 学校概况 党政信息 教学教研 德育天地 园丁丰姿 教育资源 新闻动态 内部文档 信息公开
首页 > 德育天地 > 青春园地 >
研学日志六

若我不曾
——研学有感

 
高二十六班 江文倩

 

若我不曾
踏上这趟可爱的旅途
怎会感受到历史的磅礴厚重
怎会徜徉于文化的浩瀚深远
又怎会获得一份份美好的感情

若我不曾
走进流觞曲水的盛景
怎能领略千秋笔墨的婉转遒劲
那里
有百年传承的书法气息
有父子相处的趣事
有展卷行吟暮春词的背影
也有我等痴痴仰望的期待

若我不曾
来到当年的西湖水乡
怎能扣开楼外楼的大门
细细倾听其中凄婉的故事
跨越千年的时间
金光灿灿的宝塔已化为废墟
但那些美丽的过往
时间它都知道

若我不曾
在短暂的旅途中
收到一双双手的帮助
怎会如此眷恋世间的温柔
路途虽短
但在这条路上
我收获了很多很多......



探究余杭的陶与瓷

 
       前言:浙江研学,不是一次出门和同学们游山玩水的旅行,而是一次对我们这些生活在温室里花朵的历练。在这里,不靠家长,不靠老师,靠自己一双手堂堂正正的自力更生。在经历这一番风雨洗礼之后可以骄傲是走到父母,老师面前说:“不靠你们,我可以!这样的心得体会已经随着三天两夜刻入我的骨髓。斯认为,不妨抛开这些你我已经心领神会的感悟。让我来谈一谈关于陶与瓷我的体会。
       博物馆带着实木与高岭土混合出奇异暗香的冷气卷走了门外的闷热的暑气,明亮的光束打在精美的陶、瓷文物上,平添了几分庄重与神秘。我凝视着古朴的陶塑,仿佛一下子进入了聋子的世界,耳边的整个世界都陷入了沉寂。门外聒噪的蝉鸣,馆内的熙熙攘攘都戛然而止。这一刻,我的瞳孔中只映照着它那光滑的釉面散发出的幽幽的光,像猫的爪子似有若无的撩拨着我的心弦。我只想快点走进它,拨开它的面纱,赶赴一场神奇的约会。
       很多人不能将陶与瓷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最简单明了的区分方法则是看是否有釉,釉是瓷别于陶最根本的区别。能够区分开这点之后,我们将详细走进陶瓷的工艺历史与烧制技巧中的一些小秘密。
       我国陶瓷工艺历史悠久。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发掘了很多美丽的彩陶、红陶、灰陶、黑陶和白陶。这些陶器,无论在原料选择、成型技术、艺术加工和烧成温度方面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以后,在原料的选择和精练,炉窑的改进和烧成温度的提高,以及釉的发现和使用等方面又有新的突破。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就创造了原始瓷器。经过一个过渡时期,原始瓷器的工艺更为成熟,东汉或稍后的魏晋时代完成由陶向瓷的过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南宋时期,随着经济在南方的繁荣发展,瓷器的烧制也越发的成熟,出现了五大名窑。杭州盛产青瓷的越窑,在其中占据了不容小觑的地位。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
       在大体了解到陶瓷的工艺历史之后,这里我会向大家讲述一些我注意到的陶瓷烧制时的小秘密。最早的陶罐和瓷罐其实大都是绿色。因为早期烧制技术的不成熟,烧陶或瓷的温度比较低。而陶瓷中最主要的高岭土中富含铜氧化低温烧制后呈现绿色,高温烧制后呈现红色。这也是为什么越早出现的陶器或瓷器大多都呈绿色 。在参观博物馆的途中,联系课本中的知识我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小细节。一个朝代的陶器瓷器发展往往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例如:在楚破越之后,江浙一带的陶瓷工艺出现了明显的衰弱。地处北方的楚君,重视传统的青铜工艺而轻贱南方的陶瓷工艺,陶瓷工艺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又,在三国两晋时期,越窑青瓷繁荣发展,且多出土一些焚香炉,手炉之类装饰感较强的享乐小件。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盛行仙道思想以及事死如生的厚葬风俗……
       合上博物馆的古朴大门,我与陶瓷有场约会就在这里结束了。感谢研学带给我了这次富有意义的探寻。

 

 

研学旅行

 
16班 张孝宇

 

       大巴车缓缓驶向学校大门,望着窗外一栋栋教学楼,我回来了。回想这次研学,三天两夜的旅程依然流淌在记忆的长河中,清闲优雅的风景时而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三天中我们先后游览西湖、浙江大学、兰亭、鲁迅故居、岳王庙、西溪湿地。每一个景点我都会有不同感想,西湖使我陶醉于旖旎的风光,浙大让我感触于高等院校的风采,岳王庙又使我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愈发崇敬岳飞的为人。我认为这次研学最好的要数兰亭。
       我们去兰亭是第二天的上午,阳光火辣辣的闪耀,但想要一览兰亭美景的心情怂恿我不顾这阳光欣赏这里的一草一木,当年王羲之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的场景,令我感受魏晋南北朝文人墨客恬然的生活雅致。来到康熙和乾隆的爷孙碑,瞻仰两位千古一帝的文才与书法,我看出康熙的豪迈和乾隆那并不出彩的诗句。爷孙碑旁有12缸水,传说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想要将书法造诣提升到父亲的水平,便询问父亲,王羲之告诉他只要将12缸水全部用完就可以了,王献之写了8缸,自以为已经可以便写一大推字让父亲评价,王羲之只在其中一个“大”字上点了一笔让他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之后说:“这么多字中只有‘太’字上的一点写得好。”王献之听后羞愧万分,将剩下的4缸写完后,终究成了一位流芳百世的大书法家。听了这个故事,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习古人,勤奋练习。之后来到书法博物馆,在博物馆里我们随着中国历史的长河遨游于各代书法家的名作中,了解汉字的独特魅力。场馆中还有自动评分的书写机,我还试了一下,由于我一直写字难看,机器只给我打了56分,看来回去后还要练一练字了。最后我们沿着一条幽静的小路离开,小路上的风光也不错,弯弯的溪水淌过,站在桥头,微风吹过抚摸脸庞。真是令人惬意。
       在兰亭的那个上午感悟颇深,一是要学习古人勤加练习,方能修得正果。二是要练习写字不要在写出一个丑字。三是感受到了风光秀丽的兰亭,下次有机会一定还会到这儿,故国重游,感悟不同的景物。
       这次的研学总的来说很好,我不仅开始融入新班级,也了解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璀璨的人文景观,希望下次还会有这样的活动。也祝愿我的成绩能够进步,高二(16)班也能更加优秀。

 

 

最忆杭州


高二16班 文程馨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的是苏州和杭州的繁华和美丽。此次研学旅行我们便去了美丽的杭州,在那里,鸟语花香的花港观鱼,炎炎夏日的曲院风荷,古色古香的南宋御街,这一切都给我留下来深刻印象。
       第一天,我们沿西湖边漫步,参观了浙江省博物馆,了解了杭州的一些风景和名人历史。下午,我们去参观了全国知名的浙江大学,它坐落于人间天堂杭州。中华民国期间,浙大在竺可桢老校长带领下,崛起为民国最高学府之一。浙大湖边的风景也足够惊艳,微风袭来,湖面也泛起粼粼微波,湖畔的垂柳婆娑起舞,与浙大的各式建筑相映成趣。浙大有很多个校区,每个校区的面积也很大,在哪里,风景优美,同时也散发着浓浓的学术气息。正是这次游览,更加深了同学们对浙大的向往之情。
       第二天我们起早参观了兰亭,这是一个充满了书法气息的院子,所谓兰亭并不是亭,而是一处独特的风景园区。
       下午,我们去了鲁迅故居,最令我期待的是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是否真的有美女蛇呢?可令我瞠目结舌的是,与其说那是一座百草园,不如说是一座百菜园,难道是我们来错了地方?有些地方看来平淡无奇,却因为承载了最初的欢乐与期盼而有了独特的灵魂,因此也就有了独特的景致。从鲁迅故居出门向东,过了一座小石桥,就是著名的“三味书屋”了,鲁迅的座位在书屋的前面,是一张自备抽屉的硬木书桌,右上角上确实刻着“早”字,听说是鲁迅当年有一次上学迟到,受到寿老先生严厉批评后刻下的,这个字不仅刻在桌上,更刻在了他的心上,他从此再没迟到过。鲁迅故里,既有水乡特色,又有文化灵魂,真是让我们受益匪浅。
       第三天我们前往了岳王庙和苏堤,苏堤宛如一条长龙横卧在湖面上,把西湖南北两岸连接起来。西湖三面环山,犹如一颗美丽的珍珠镶嵌在群山怀抱之中苏堤上游人如织,有徒步的,有骑自行车的,有乘电瓶车的……他们都是被西湖吸引来的。导游带着我们在苏堤上漫步,因为徒步可以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可以悠闲的散步。在长长的苏堤上可以欣赏美丽的西湖,天是蓝的,湖是碧的,湖天一碧,西湖显得格外美丽。在一岸堤处,我们停了下来,导游开始给我们讲三潭印月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三潭,像宝葫芦一样,长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这就是西湖十景之一——三潭印月。据导游讲在十五的晚上是观赏“三潭印月”最佳时间。在三个潭中点燃灯火,因为每个潭有五个孔,灯火一亮,加上映在水中的倒影就有30个“月亮”,天上明月高悬,还有水中的倒影,此时就有了三十二个月亮的美景。我们继续漫步于苏堤,置身于风景如画的美景中,我才深深体会到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话的诗意。
       杭州美,美在西湖,这时我想起白居易的一首《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行阅江南,梦忆杭州


高二19班 方鑫悦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七月的江南,夹杂着新鲜泥土的气息,我们一路乘着风,来到了这诗一般的江南。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也总不能忘情于江南,如李白,徘徊于六朝古迹之间,尽管也还望着长安,却把生命留在了采石江边;再比如近代诗人郑愁予“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自是另一番风味了。此次研学,仿佛诗行。

       文物,仿佛是历史特别的见证者和诉说者,它总是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带领我们了解属于它们的那个时代,或残缺,或完好,或破碎,或腐朽,都保留了其神秘的美,足够勾起我们对历史的无限遐想。因此,我们的第一站,便是当地的博物馆——浙江博物馆。我们怀着三分好奇,七分崇敬的心情来到那里,感受纯净的白瓷,精美的青花瓷,斑斓的彩釉以及朴素的单色釉,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和手工艺者代代相承的工匠精神与智慧。所谓“高手在民间”,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没落,我认为我们更有必要将这种文化发扬出去,即使工艺繁琐,即使跻身于现代手工艺之中,我们的文化,虽艰犹坚!

       下午去的是浙江知名学府,也是全国一流的985,211院校,一进入校门,我们已然已经忘记了暑热,被浙江大学求是创新的校训所激励,心里也偷偷立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我想,这正是前人强调“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的原因吧。

       “长桥不长,其意也长,断桥不断,肝肠寸断,孤山不孤,寡人孤。”这是书上看到的,现在终于可以更加认识这个以爱情出名的城市了,无论是白蛇与书生的“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梁山泊的“我从此不敢看观音”,苏小小的“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还是戏词里的“无情最是帝王家”,都令众多文人墨客为之动容,驻足痴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旅行都是人类丰富见闻、拓展视野、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育形式,研学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和自然,在这样一个别样的课堂中,学生在行走中拓宽了视野,在青山绿水中看到了祖国之美,更在其中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行走中,学生看到了自然,看到了历史,看到了世界之美;在研学中,学生悟书中道,明书中理,学以致用;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而又在探索中成长!

 

 

相约西子湖畔

——研学旅行有感

高二十九班 胡佳

 

       当真正站在西湖岸边才会发现,原来真正的江南是这样的。

       山抹微云,荷香浮动,鸟鸣不止。一座座竹亭旁掩映着,层层叠叠,铺散的荷叶,别有一番韵味。真不愧是杭州,街上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好不热闹。但是走进西湖就会发现周围的森林吸取了所有的噪音,显得安静而祥和,只有一两声,偶尔的鸟叫,显得格外婉转而动听。

       绕着西湖,转了一圈,着实费了不少时间,一座座亭台,一座座桥梁,都显出一种只属江南的雅致。在这里仿佛进入了梦乡。我看见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知相恋的画面,他们最终化为一双蝴蝶,翩翩起舞,追寻爱与自由。而池塘里的鸳鸯也成双成对,煞是可爱,不少蜻蜓舞来舞去,或停歇在挺立的荷叶上面。这一池要数荷花最好看,一朵一朵,或簇或拥。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含香残瓣,有的莲蓬高竖,好不妙哉。因为来的是因为是夏天来游玩的,所以见不到传说中的断桥残雪,但是还是很想撑一把油纸伞在桥上等待着白娘子的呼唤。湖中的游船,一支接着一支,在湖面上优雅的跳起了华尔兹。游人大多都在认真地找寻合适的角度,然后拍下一张最为值得带回去观赏的照片,他们的相机里都收藏了西子湖畔独有的美丽。

       来到西湖,除了美景,最不能少的就是美食啦,不得不说,西湖的藕粉,很好吃,香甜动人,入口极化,回味无穷,沁人心脾,看着美景吃着美食,应该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了吧。看着周围伙伴的脚步都慢了起来,或许是被这美景拖慢了吧。

       其实,我刚来杭州,她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绿,郁郁葱葱的樟树和桂花树竖立在道路两旁,伴着自然的树木清香,蝉鸣虽显聒噪,却也添了几分热闹。而西湖的植被覆盖率就更高啦,满眼望去,绿的怡人,绿的心惊。

       西湖除了美景美食,必不可少的自然是美人了,不少穿着旗袍和古装的小姐姐在湖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手持流萤小扇,期盼着能邂逅属于自己美好的爱情。居民都很友善,跟周围的游客友好的攀谈着。 当然,若你来到西子湖畔,不去看三潭印月,就算白来一趟。不得不说,景色如果在夜晚来观赏的话,映衬着灯火明媚,月光皎洁,应该会更加幽静和美丽。可惜我们是没有这个机会了。

       果然,说到头来,西湖最引人留意的还是荷花。不得不称赞西湖中的荷花真的是恣意生长,更显散漫而洒脱。这种自然的生长态势显现出一种不一样的活力,没有了人工的拘束。展现出荷花灵动而可爱的一面。而身边的小朋友仿佛对荷花池里的鱼群更加感兴趣,那可爱的欢呼声像是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宝藏,说来也奇怪,鱼群也不禁慢慢的,朝岸边游来。看着人们天真的笑脸,以及鱼儿不紧不慢地摇摆着尾巴。突然想起了一句诗,“鱼戏莲叶间”,悠哉游哉,幸甚至哉。

       美丽的西子湖畔夹杂着江南的雨和阳,款待着我。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也许冥冥中,前世的我也曾在湖畔伫立,等待着某个人的到来。可惜,我迎着马蹄声走来,却不是归人,只是个过客。

       望此生还能再次与伙伴们相约,在西子湖畔轻诉我们各自的故事。细水长流,约定不改,多年后,西湖等你们。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高二19班 王彤

 

       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此次三天两夜的研学旅行在景色宜人的旅游城市——杭州度过。这三天饱览了各类景色,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欢乐与悲伤,同时也收获了友情与成长的小确幸。

       这天,阳光正好,湖中的荷花绽放在一片绿水之中,在这阳光下盛开笑颜。“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途经楼外楼古菀,为这国色天香的西湖美人更添一丝诗意。与好友携手漫步在西子湖畔,眺望,在断桥之上,白娘子与许仙的缠绵悲怆的爱情故事。 午后,参观国内知名的浙江大学,行走在路边,轻抬眉眼,“求是创新”的校训映入眼帘,浓缩这我们一生所要追求的精神,在这座高等学府里行走,深深感受到现代文化与知识的魅力,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一丝憧憬与向往。

       拜访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鲁迅故居,了解鲁迅先生的童年趣味。造访了江南古镇,兰亭景区,踏着青苔小道,感受一方水土,人文风情。走访了岳王庙府,一面面壁画诉说了岳飞精忠报国的一生。参观了黄酒博物馆醇香四溢的历史文化,杭州人民将岁月酿成一坛坛美酒,发酵这朴实无华的人情。杭州,这所江南古镇,孕育着诗意,诉说着风情。 初来乍到全新的班级,心中充满着期待与担忧。在全然陌生的环境下,不免使人想家,心中充斥着一丝感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分离不可避免,我所能做的唯有照顾好自己,不让父母担心。抱着这种心情,我尝试与人交流沟通,这三天我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有的善解人意,温柔随和;有的开朗活泼,充满着积极性。和这样一群人在一起,使我开心,忘记我所顾虑的事情。当然,也不免会出现一些摩擦,但只要真心坦白,耐心沟通,事情总会解决。虽然出现了一些尴尬的小插曲,但我也因此获得了真挚的友谊。

       三天两夜的旅程使我独当一面,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自立自强。物质上自主,不攀附;精神上自由,不依附;行动上自在,不畏惧,收获一枚独立的自己。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西子湖畔那醉人的风景,诗意盎然的风土人情,深深吸引着我。在这个日益奔忙的时代,放下手中的手机,怀揣着一颗随遇而安的心,走遍万水千山,为自己保留孤芳自赏,审视自己,回望初心的空间,也未尝不是一件趣事。

 

追寻更好的自己

高二(20)班 王梦彤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题记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是柳永对苏杭的盛景印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对湖光山色由衷的赞美。这一次,我幸得研学旅行的机会,便对江南有了别样的认识,而我,也在这研学的这几天里,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来到这片土地,只见大片的绿地给这座城披上薄毯,参天大树高耸入云,为我们遮挡酷暑的烈日,提供几分舒适与清凉。炎炎夏日,烁玉流金,好像只有这凝望这西湖,才感受的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我们走在曲院风荷之中,感受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带给我们的震撼 ,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
       我们或三三两两牵着手品鉴美景,或独自一人停驻湖边思索这世间广博。大家都沉溺在这如梦似幻的景色里,没有人再大声嚷嚷着热与累,平日里娇生惯养的小姐公子们有了团队的指引,便又生出许多力气,即便很累,很热,但大家互相鼓舞,互相扶持,互相包容,一切看似不可能的困难就都迎刃而解了。
       我一直心心念念想去的还有岳王庙。“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作《满江红》的这位词人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岳飞。这次来到岳王庙门口,映入眼帘的是“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一直萦绕心间的虚无缥缈的文字终于变成了沉淀在心底的深深的寄托。“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千古的罪人至今都在他面前忏悔,他的光辉,他的忠义永世不悔,永生不灭。
       我仍记得,我们在岳飞墓前深深鞠的三躬,鞠躬时,我心中的岳飞在我的脑海里骑着骏马飞驰,他高喊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却不忍心英雄迟暮,终是低吟“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我们每个人都秉着缅怀和尊敬,在心中种下为国争光,报效祖国的种子。我拜岳飞,是因为我终在浮华的灯红酒绿中寻得一方净土,能使我锤炼心智,去追求心中最纯洁的理想与希望。我不信佛祖塑像前香火鼎盛,而风波亭岳王庙无人喝彩,我心中的英雄是岳飞,我学会的,是跪尊不跪权,拜义不拜利。
       我还回忆我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探索,从曲水流觞到入木三分的追寻,从浙大的校史馆到浪漫的情人坡,带给我的努力的动力。在这三天里,从博物馆到名人故里,从奇山异水到宗庙祠堂,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们在路上学习知识,在路上学会包容,在路上学会独立,在路上,一起成长。我说,旅行是在辛苦与疲惫中寻找快乐和放松的过程,更是人与心灵沟通的重要媒介,这次的旅行,让我们在路上中找回自己,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愿我下次再来寻你时,胸中仍是少年,心中仍是赤子,我仍在路上,不懈的追寻更好的自己。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研学旅行有感

 
高二(20)班 许雅梅

       世界那么大,真想去看看!
       繁重的学业、都市的压力,我渴望出去走走。为了开拓我们的学习视野,经教育局批注,在学校领导,老师的精心组织下,我们金沙游戏新高二年级在杭州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研学旅行。在旅行中,在诗书典籍中,我们获得了心灵的升华,感受到了旅行中浓浓的文化气息。
       因为西湖的存在,杭州成为一座温婉柔软的城市;因为钱塘江的存在,杭州又添了几分刚性与硬朗。无论是杭州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如何理解,西湖就是“杭州”的代名词,是外地人游览杭州的门户,是杭州人光鲜靓丽的脸面。那一片湖山湖水简直就是上帝对杭州人的钟爱。杭州若无此湖,城市的风貌与灵气都会大打折扣。从这一点上说,杭州之美,美在西湖;杭州的好,好在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相信,西湖的名气,不来自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也不来自于那些刻意仿古却缺失许多细节的游船画舫,更不来自于每隔几步路就出现的售票处和咖啡屋。无论你游览西湖的哪一处,接连不断的美景可能让你驻足,但湖畔丰富的历史人物故事,却总能不断让你细细品味。
       我站在湖边,体会到了千百年来一样的风,一样的湖水,似乎能寻找到一些过往的痕迹。也许千百年前的某个早晨,一个诗人独自来到这里,他或伫立湖边,或泛舟湖上,或雷锋塔边登山眺望。晨雾初散,煦风拂柳,波光潋滟,直至忘乎所以流连其中。那一刻,每一个涟漪都为他而起,这是他一个人的湖。湖原本都一样,是湖边的人赋予了她不一样内涵。正所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古往今来的每一句诗,每一个亭子,就如同西湖旁的红叶,层层叠叠,堆叠出西湖的色彩,在秋日中也是深深浅浅、错落有致。我们文化中的每一个传说,都让这里的山更显沧桑,水更显生动,风更显多情……
       因为鲁迅的存在,杭州之行更是富有文化气韵。那年,那人,那事,流传千古。我怀揣卑微而沉淀的敬意来到鲁迅祖居的故里,一种声音在内心呐喊,虽振聋发聩,却波澜不惊,内心的惊雷仿佛已斗转星移。鲁迅的一生,可以说应验了他诗中所说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家庭,为工作,为理想,为国家,他一直努力,甚至晚年还要忍受病痛的折磨。虽只见到微微光亮,却并未退却放弃,满怀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凛然正气,依然想要老当益壮地冲在最前面,正如《两地书》里说的“我其实还敢站在前线上……”何等的风骨与无私!
       我把内心的感动,化作满腔的热血,在鲁迅的故里缅怀他。以文为戈,以笔为戎,所向披靡。百草园、三味书屋、孔乙己...这些儿时的记忆想来有趣,我却寻思他们是如何成就伟大的鲁迅——在那种动荡的年代敢于用文字斗争的鲁迅!
一阵喧闹声把我从思绪中唤醒,时间到了,我们还要赶路……。
       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最好的课堂在路上。我们满怀期待地到来,留下美好的足迹,收获满满地回去。“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杭州,因为有西湖和鲁迅在,这次再见,但不别离! 
      (最上面的画是许雅梅的手绘)

金沙游戏 - 搜狗指南